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在第八个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的喜庆氛围中,人文与传媒学院2025级研究生在导师团队带领下赴湖北省旅游名村——群益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,期间学院研究生党员同步举行特色党建活动,以“调研+党建”双轮驱动模式,让理论学习扎根实践土壤,让党性修养在服务“三农”中锤炼升华。
在群益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前,师生紧扣“三农”工作方向,专门向村支书学习了村里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举措,村支书结合群益村实际,介绍了群益村围绕粮食安全,落实稳产保障政策,以及依托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”建设要求推进乡村发展的具体安排,让师生党员们更直观地理解了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重要指示在基层的落地实践。

调研的核心环节是和村支书的专题座谈。村支书结合村庄实际,向师生细致拆解了“三农”工作推进中的实践细节与现实考量,让大家清晰的了解了政策落地的基层脉络。“咱们村李家店村虽然是一个旅游景点,但村里空心化挺明显——常住的老年人偏多。为了把工作做扎实,我们每周都开小组会议,完全遵循农户意见,协商议事,这也是咱们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具体办法。”谈及土地资源,村支书翻出了村里的流转台账:“村里林地承包价每亩200-400元不等,农户手里的三级田流转价是200-300元一亩。本地人对土地感情深,但土地性质卡得严,好多想做的产业都没法落地,这是咱们必须守住的红线。”
说到集体经济,村支书介绍了房租、餐饮、村办加工厂、观光车等,在政府政策支持、补贴、低息贷款等帮扶下,现在村里有十几家企业,做康养、种植、旅游观光的都有,主要得益于梁子湖的位子优势,旅游观光是支柱产业,“特色农业+旅游观光”是乡村振兴可行性路径之一,有效带动了住宿、餐饮和农产品销售,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,现在已经有几户年轻人返乡创业了。

座谈中,师生党员们围绕“空心村如何吸引青年回流”和“土地非粮化限制下的产业创新”等问题互动交流,既有对基层治理智慧的赞叹,也有对“三农”工作复杂性的深刻体会。“以前觉得‘三农’政策是‘纸上条文’,今天听村支书讲了才知道,每一项政策都是落地有声。”学生党员李明睿感慨道,“作为农村发展专业的研究生,我想把这里的故事讲出去,让更多人看到基层‘三农’工作的实干模样。”带队的严圣华老师表示:“这次调研是一堂‘沉浸式教学’,我们要把群益村的实践案例融入党建活动,引导更多党员和学生读懂‘三农’、扎根‘三农’、服务‘三农’。”

此次调研活动,是文传学院党建与“三农”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载体。通过“看实景、听实情、悟实理”,师生党员既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鲜活脉搏,也在基层实践中深化了对“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”的认知,让党建的红色动能持续赋能乡村发展,让党员在服务“三农”的实践中践行初心。